《中庸》说,明善恶,才有诚敬;有诚敬,才有孝顺;有孝顺,才有信义;有信义,才有忠义。 接下来,讲现实中违背主仆人伦的突出问题。先说仆人的违伦问题及解决方法。
仆人的违伦问题,有不忠不义、阳奉阴违、面誉背毁,及怨恨、欺瞒、背叛等。其中挑剔、要求、不当一家人、不替人着想,是主与仆共有的典型违伦问题。严重情况:对立仇恨,违境失控。即否定意念重,玻璃心,情绪化,又不交流弄清事相,直接下结论否定。究其原因,是童年经历痛苦导致心理扭曲。
谈到这个话题,绕不开雇工残杀雇主或雇主家人的恶性事件。2011年20岁的搬运工马金库犯案,就是为琐事口角临时起意残杀了老板的儿媳和两岁半的孙子。出庭受审时,马金库面露怪异微笑,给人桀骜不驯的感觉。(有人认为马金库斜眼看人是挑衅行为,实际上他的斜眼是被继母虐待打斜。)
有两个问题:一、究竟是什么原因,使小伙竟因小事做出极端行为,残忍地用斧头砍死老板家人?二、他受审时显得毫无悔意,并淡定向法官鞠躬说,他是多余的人,活着太累,请求法官尽快判他死刑立即执行,这又是为何?
先看事发经过:马金库在北京一家商贸公司当搬运工。案发当日正逢星期天,本该休息的马金库一早被老板打电话叫去公司卸货。晚上他在宿舍休息,老板的儿媳尹女士又打电话让他去修灯,马金库以天晚为由拒绝。尹女士说:“你就是个打工的,让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,除非你不想干了。”马金库只好过去。
修完灯,洗着衣服的尹女士又叫他哄孩子睡觉。马金库觉得自己不是保姆就拒绝。尹女士喝道:“把孩子哄睡了才可以走,否则就不用上班了!”马金库怒火中烧,随手抄起墙角的斧头向尹女士挥舞,想吓唬对方。没想到尹女士抱着孩子大喊:“救命啊!杀人啦!”马金库惊慌了,手像不听使唤似的,向尹女士母子连砍20多下,直到斧柄断掉。一息尚存的尹女士重复说:“为什么?”马金库说:“我哪知道为什么?我只想睡个觉,你们一会叫我搬东西,一会叫我修灯,还要哄孩子,当我是什么?我的一辈子都毁了!”两年多后,马金库被判处死缓。
是什么原因造成马金库情绪这么容易失控、行为这么极端呢?应该从他童年的不幸经历找根源。马金库的行为属于对雇主不忠义,不忠义的根源是对父母不孝义。《中庸》说,明善恶,才有诚敬;有诚敬,才有孝顺;有孝顺,才有信义;有信义,才有忠义*。可见,幼时不懂孝道,长大仍不懂孝道,是问题症结所在。而不懂孝道的原因,是不明善恶、无有诚敬。
【注】*《中庸》曰:“获乎上有道,不信乎朋友,不获乎上矣。信乎朋友有道,不顺乎亲,不信乎朋友矣。顺乎亲有道,反诸身不诚,不顺乎亲矣。诚身有道,不明乎善,不诚乎身矣。”(译文见第四章第一节)
马金库2岁时,因父亲滥赌而离婚,他被判给父亲。父亲再婚后,继母虐待他,常在出去玩或回娘家时把他锁在家里,使他一连几天吃不上饭。1995年,马金库4岁,嗜赌如命的父亲因几块钱的事将朋友杀死,不久被枪决。继母变本加厉,一不顺心就拿马金库出气,随手抓物大打出手,致其一只眼睛被打斜,一只耳朵被打聋。两年后继母不想再管,打听到他生母住址就让人送去。
他在继父那里仍不受待见,继父介意他并非亲生。小学升初中考试,马金库以优异成绩考取五常市实验中学,但继父舍不得多花钱。继父和母亲爆发了漫长的争吵,电话中听到母亲哭泣的马金库不忍母亲为难,退学了。回到家中,他几次鼓起勇气走到继父跟前说:“我们做饭吧,妈吃饱了就不烦心了。”得到的回复是,滚一边去。
2009年,生母选择离婚,将马金库从黑龙江带到北京东郊。马金库直到案发前一直在商贸公司当搬运工。犯案被捕后,他见过一次母亲,表情木然只说了一句:“看淡漠点儿吧,活着多累,别那么拼了。”
这就有两个问题的答案:一、从小到大特别是童年经历的痛苦,使马金库大脑受伤,以至对事物的认知异常,情绪容易失控;二、觉得活着太累,以为人死就永灭而解脱,反映出生命观的错误,不知杀人者死后受苦更惨痛且长久。因为未学国学,又无人告知不幸经历背后的真相,他找不到问题的根源及解决方法。
如果有人告诉他两个国学常识:还债和锤炼,那是该接受的果报与学课程的机会,他的命运就会截然不同。
第一,坎坷经历是还债的需要。
世尊言,不讨人喜欢,乃故世不孝亲尊长所致*1。按老辈的话说,叫前世不修,冤家路窄。《周易》曰:“乐天知命,故不忧。”这就是命运的安排,接受是最好的选择;当他接受继母继父的歧视,反而能迎来转折。能接受并带歉意,呈现无畏而乖巧的姿态,对方恶行就无法继续,这是自然规律。
相反,若惧怕而孤僻,只会让对方更看不顺眼,更想恃强凌弱虐待发泄。对方的嫌恶是说不出缘由的,实际上是前世带来的种子。说明道理:不见前世、不明因果的人,在遭受虐待或逆境时,很容易造成心灵创伤,并因愤恨导致大脑(胜义根)受伤异于常人。由此故,他所了知的东西(六尘境)跟常人不一样(这就是唯识)*2。而这反过来又会加重他的怨恨与造业。
【注】*1《分别善恶所起经》:“今见有善心孝顺,为众人所媚爱者,皆是故世宿命孝顺、敬事长老所致。”“今见有不媚急性,为众人所憎者,皆从故世宿命不孝父母、不敬长老所致也。”
*2因嗔恨而伤大脑,严重的会到什么程度?会看走眼,看变样,或者无中生有,有中成无。
一位妇女常叫喊东西被偷,自己的物品就放在床头或包里,她却怎么也看不见。在山里甚至会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东西显现。还有一女子也类似,不远处有男女同学坐在一起,身体并无接触,她却说看到对方手牵手。只因从小不被母亲或继父善待,心中充满怨恨,导致大脑受伤,异于常人,故所见别于常人。佛家说得没错,贪嗔痴慢疑恶见叫六毒,尤其嗔毒最伤人。幸亏嗔心所与意根不相恒随,否则人还如何存活!
第二,命运坎坷是锤炼的体现。
俗话说,不经一番寒彻骨,怎得梅花扑鼻香。又说,大成就者大磨难*。能透过这些理,伤痛就容易抚平,大脑就会避免受伤或能修复。也须明白,对继母继父应像对待生身父母一样孝顺包容,这是父子人伦的准则不可违背。你就懂得面对违境而不怨恨。这样事情反而会出现转机,你才会成为心理与思维正常的人。因为孝道重在违境时能敬顺,违境是孝道的试金石。
【注】*《孟子》:“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行,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”(所以上天要把重任交给一个人,一定先磨炼他使他心意苦恼、筋骨劳累、忍饥挨饿、受尽贫困之苦、所作颠倒错乱,以令内心震撼、性情坚韧,增加原所不具的品性才能。)
还须学习主仆人伦等,了解人生的意义在于布施利他,接受冤屈是消业积福的机会,工作生活等一切应围绕学道的中心。有这样正确的人生观,认知与境遇就会完全不同。老板或其家人叫他做事,他不但不会生气,相反会很乐意,视为结缘培福的机会,那么他的眼前将是完全崭新的天地。这叫修身齐家。
遗憾的是,马金库从小到大都未得到国学的熏陶、明人的启迪、善缘的帮助,悲剧因此发生。
更为严峻的是,类似情况相当普遍。如有毒保姆为了干几天活就能拿到整月工资,把雇主家生病的老人杀害,谎称自然死亡,先后杀害十多位老人。有雇工杀害并奸污82岁雇主,自曝杀了100多名受害者。这样的事情少见吗?这些人都是童年在家暴阴影下度过者,心理扭曲,个性诡异。
有人问:“按刚才的方法能解决吗?”能,且别无他法。释怀怨恨不容易,但别无选择。除了明理,还需要助缘等。这是华夏文明的古法,唯道文化能保驾护航。
一女子叫小蕊,不喜交流,也容不得人提醒,遇到不顺心事,立马情绪爆发,跟工友、老板都相处不好。后来她参加了国学班,跟同学的关系也很紧张。有一次训练为期一个月的生存课,班主任说早上饮食可简单,试试只吃粥馒头咸菜,不把大量时间耗费在吃上。过几天,小蕊抱怨早上吃不饱,没有绿叶菜。后来班主任问起吃饭问题,组长回答,小蕊说早上吃不饱。班主任说,那就改善。但小蕊看不开,那一刻看组长的眼神充满杀气,就像立马要把对方生吞活剥。
班主任一走,小蕊就怨恨地质问组长,凭什么在班主任面前告她状。在场同学都大吃一惊:组长是想帮她解决问题,她却认为是恶意告状。小蕊开始睡懒觉、逃课。组长去开导她,她不领情,还大吵大闹,又在背后诽谤。后来她透露,她当时受不了组长的强势,快崩溃了。这让人深感痛惜。组长虽然善巧方便不够,但也在学着担当助人,同学理当支持,她又何必那么苛责,反应如此激烈呢!
又过了一段时间,上孝亲尊师课,另一位老师说到有个升阳法。组长想帮小蕊经由练习尊师来突破障碍,就好心提醒她去老师那里诚求。谁知她当下就逆反了,激烈地抨击组长以往的过错,并表达对那位老师的不屑,说:“一个人要靠德行来服人,不是靠别人去祈求。”她觉得组长强势和道德绑架,高声争吵。后来她透露,当时内心极度委屈不服,甚至想以自杀“唤醒”组长及要求别人尊师的人。实际上,那不叫唤醒而叫报复。对此同学们都难以理解,为什么她会一直曲解别人善意?为什么对这点小事反应激烈?为什么对孝亲尊师的练习如此抵触?可见,她的思维跟常人完全不同。
不久,班主任传授了解决方法,叫挖根补义法。就是从童年不悦经历深挖根源,但要从父母对自己家暴的表象透过去,从怨恨父母转为反省自己的善良不足、孝道不明及忤逆恶行,如此解开心结,并补习孝道。
她这才出现转机。原来从小父母对她动辄打骂,她一直充满怨恨。父亲冷酷严厉,母亲受气就向她抱怨,她成了垃圾桶。18岁被人骗到东北做传销,打电话向家里要钱,家里没给,因为察觉她在做传销。她觉得是被家人抛弃,伤心绝望。平心而论,父母确有过失,但这不是身为儿女晚辈仇恨父母的理由。父母只是智慧欠缺、教子无方,同样是西方文化入侵及国学教育缺失的受害者。但她没想到这些,对父母期望太高,对自己要求过低;放大他人的过错,忽略自身的冒犯;不理解父母责罚背后的苦心,不体谅父母责罚方式的缺漏。而怨恨父母的结果,却导致大脑受伤,智慧遮蔽,命运多舛。这就是她上班抵触领导、读书反感师长及排斥指正的原因。
即谓,儿时痛苦经历造成的心灵创伤,使其对父母怀有不由自主的怨恨、逆反,及对领导、师长产生不由自主的恐惧、排斥。还有十分可怕的是,其内心深处在更渴望关爱的同时,也更承受不了相反的不被善待,因而导致敏感多疑、猜忌否定,总是把别人的善意当恶意。应了一句俗话:“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,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。”隐含之意是,修己不修人才是诀窍,修人不修己没有出路。
起初,她只是把从小到大的痛苦经历翻了一遍,结果觉得更委屈。后经班主任提醒,是要经由回顾童年不悦的经历,反省自己善良智慧欠缺而从未想到改变,导致不能化解怨恨,包括昧于孝道和法则;然后如《中庸》所言,明善恶,真正起诚敬,接着补习孝义,这样方能抚平伤痛、化解心结。也须了解,你觉得自己是世上最苦的人,实际上相比于很多人,这点委屈不值一提。只有智慧能开释仇恨,只有宽容能疗愈伤痛。这不同于西方心理学追溯原生家庭中自己所受的伤害,却不知找自己人伦的亏欠及对因果的蒙昧。她终于生起对父母的惭愧心、忏悔心,从过去的阴影中走了出来。
值得注意的是,类似于小蕊的情况非常普遍。只要别人稍不顺其意,他就怨恨否定,情绪爆发,哪怕对方是善意如好心指正,哪怕是老师或班长考虑整体的方便安排,乃至是为了帮他过课程。他全然不管这一切,直接下结论否定,然后施以热暴力冷暴力。他就是十足的施暴者,却表现出一副受害人的样子,仿佛全世界的人都是施害者,唯独他是受害者。其思维特点:问题频出,每每动怒;只见人错,不见己过。概言之,叫争顺刺人:挑剔要求,从不体人,恶意揣测,怨恨否定。这类人的心理是不健全的,所以当务之急是怎样成为正常的人。
太多人从小受困于怨恨,而令大脑受伤,只不过轻重不同,唯有这个方法可以修复。这是中华道文化的智慧结晶,被古今圣贤实践所证明。西方文化的弊端是,只知找外境原因,不知找自身问题,结果适得其反。亦知,能从小就学到完整国学,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,及避免被西方思想洗脑,多么重要!相信前世,重视古文化的人伦与法则,多么重要!
注释:本文摘至《何世回家》一书,版权归原书作者或出版社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和修正,谢谢!